身心靈的另一章
當我向我的內在看,看到了甚麼?
就哲學上的定義來說,所謂的身、心、靈,其表象分別是「過去」、「現在」、「未來」。
我們的「身」,所能擁有的作用和表現,是過去的作用,過去造就出我們的外表、所扮演的角色、人際關係、社會形象,以及內在的既有經驗、情緒、性格、姿態,這些已發生的,都屬於「身」的範圍。「心」,則是當下「有知」,對外物、自我與外務的關係的理解、對自我根本的掌握與認識;「有情」,重點在與特定個人、事物間、美與愛的情緒間的協調互動;「有意」,讓我們擁有對抉擇能力,明白自己在每一個生命的轉彎處該往哪裡去。而「靈」,擁有賦予身與心價值的能力,對未知與未來,得以界定真正的生命意義。。
所以,當我們往內看自己,我們看到的,我們通常只會看到過去的經驗印記,不會是我們當下的心,更不會是超脫自然的靈。
「心、靈」用凡夫俗子的有限認知,極難明確察覺,都看不到,也找不到,要「清淨本然,同遍法界,隨眾生心」,或「無所住而生其心」那就更難了。於是問題就變得很複雜,我們的靜心觀照,是不斷在過去的「身」上打轉攀緣,還是讓自己能藉由心的知、情、意的作用像實現自我、超越自我提升?這很難回答。
另外,如果我們探索能夠「做功」,「有德」這樣的能量,擁有能量的不是過往的「身」的範疇,是「心」的內涵,是心的「有情」。這樣的有情,是從凡夫俗子的情愛,進到自我情緒的和諧,更經由對美、對愛的感動,轉化到忘我、超我、無我,「天地與我同生,萬物與我合一」的境界所產生出來的強大力量。
未經如此境地的轉化過程,怎可妄言要掌握、發揮心靈的的力量?
有一個朋友,對她現在的生活充滿了抱怨。工作上遭受主管、同儕的不公平對待,經濟上又面臨極大的壓力,同時又有一個叛逆的孩子,與不誠實的男友。她告訴我,她幾乎已經走投無路,很想「放棄」自己,但又極度不甘心,所以,她不斷地渴求奇蹟,上了很多宗教上的靈修與身心靈提升的課程,每天努力靜坐、觀想、冥思、祈禱,想藉此脫胎換骨,改變命運。
「但是,怎麼都沒有用?」她紅著眼對我說了一大堆她的故事,然後問我這問題,而我,只能跟她一起嘆氣,這其中原委,哪裡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?我只能試圖慢慢地引導她像脫韁野馬一樣的意識心回到當下。
我問她,「身心靈,說的是甚麼?甚麼是身?甚麼是心?甚麼是靈?」然後,她很誠實地說她不知道,好像「老師也沒說」。
「身、心、靈這三者,有不同的境地,某些部份可以相互連結,某些時候又壁壘分明,如果沒有搞清楚,很容易用錯力,白費力氣,白忙一場。如果貿然想擁有甚麼樣的靈的力量去改變當下的事實存在,那是一場空,只因為作用的境地不同,此非彼、彼非此,你才會有沒有用的感覺。」她張大眼睛看我,說她還是不懂。
不懂就對了。至少,回到當下的真心上,就對了。
莊子所說,「知有所困,神有所不及也。雖有至知,萬人謀之。」知道了,懂了,也不是究竟,更何況,有時也不是甚麼好事。
愛爾蘭作家、詩人、劇作家,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奧斯卡王爾德說過,「世界上只有兩種悲劇,一種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,另一種是得到了。」
所以,有沒有用,通常取決於是不是得到原本得不到的,有用或沒有用,那又何必?
沒有修持的生命是發散的,放蕩不知所措的,而人的潛意識裡有太多太多無法理解、無法消化、只能默默承受的情結所在,如果我們不理性地妄求甚麼,那只會加重這樣的無明傷感與煩惱而已。
最後,我給她的建議是,接納既有的「身」,我們不需要多做甚麼,只要接納;掌握當下,「能知、有情、有意」的心,心甘情願,不固執欺騙自己,更不執著,從「自我」、「忘我」,自然會進入「無我」;當心靜下來,靈的力量自然顯現,多數時候,不是命運的改變。而是明白了命運其實就是「使命」,那是一個生命的美麗功課。
簡簡單單,如此罷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